无障碍辅助浏览 无障碍声明

动态要闻

文章分享:

昆明:团结花开绽春城 创建硕果映初心

2025年10月31日 10:06  |  来源:昆明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十分关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团结稳定,习近平总书记3次到云南考察,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为各族群众营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环境”。

昆明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动新一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宏图伟业中,奋力谱写极具时代特色的昆明篇章。

(一)秉持“同”的理念,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昆明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国家民委“立足本地区各民族‘三交’进程,助力边疆各文博场所打造边疆游独特地标,凸显博物馆‘文旅综合体’支点功能”的要求,一方面着力推进“枝繁干壮”工程,近年来实施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17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61项,创作大型舞台杂技剧《聂耳》、原创话剧《联大往事》等一批文艺精品,启动了昆明“三交史”编撰工作。另一方面依托晋宁石寨山旧址公园考古发掘出土“滇王之印”“滇国相印”等文物,深化历史溯源,推出“博物馆之夜”“文物发声”等活动,讲好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故事;依托西南联大、云南陆军讲武堂等博物馆群,讲好护国与抗战、红军长征过昆明、聂耳和国歌等抵御外侮、维护统一的“昆明故事”,用文物和文化遗产阐释好“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正确历史观和“四个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二)强化“合”的力量,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昆明市始终坚持“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对照国家民委“健全长效机制、评价机制、落实机制,做实做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要求,全力构建推进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教育机制,在机关干部中开展“五史五观五认同”教育实践活动,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教育实践活动,在社会面开展“三意识”“四个共有”“五个认同”教育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100个,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66个,建成省级以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基地8个。建成“四馆一园一街区”,突出展示“全家福”“红石榴logo”,开通地铁“阿诗玛”号、“春城”号。利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新业态,打造“网、微、端、屏、台、报”多元融合媒介矩阵,奏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强音。

(三)构建“嵌”的环境,全面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昆明市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要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国家民委“大力营造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工作部署,秉持“来到昆明就是一家人”的理念,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打造“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式社区品牌,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示范单位,与17个省内外地区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协作机制,在全省首家开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集市”,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区学院和城市民族工作法律服务中心,推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让各族群众在昆明“进得来、融得入、留得住、过得好”。同时,总结提炼了昆明以“和”促“嵌”、以“嵌”促“融”、以“融”促“铸”、以“铸”促“福”、以“福”促“同”的“五以五促”互嵌式发展经验,持续擦亮“团结花开 幸福春城”品牌。

(四)厚植“福”的根基,推动各族群众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昆明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支持民族地区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促进各地区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联在一起、融为一体”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全力推进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创新推动“四区联动”以及跨区域协作发展。深化央地合作,抢抓东西部协作承接产业转移机遇,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全力打造“8+N”重点产业集群,统筹抓好工业强市、贸易富市、旅游兴市、金融活市战略,着力把昆明建设成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产业高地。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生改善,推进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项目,推动民族地区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寻甸、石林、禄劝3个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9年的380.7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29.95亿元,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深入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持续推动公园城市建设,大力开展城市品质提升“七大行动”,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持续完善,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五)构筑“宁”的防线,切实做好民族宗教领域风险防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昆明市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云南民族众多、边境线长、多种宗教并存,各方面治理任务繁重,要总结运用经验,重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示精神,健全完善民族宗教领域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制度体系,持续开展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有效化解信访举报问题。建立民族工作基层网格职责清单并纳入全市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守好意识形态阵地,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2021年以来,在《人民日报》《中国民族报》、国家民委网站等媒体发表实践创新等各类稿件500余篇(条),引导舆论正向声音。5年来,未发生违反党的民族政策或影响民族团结的案事件。

(六)做好“新”的文章,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针对民族工作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抓手少、平台弱等难点堵点,昆明市从实际出发,以帮带共建为依托,以“一圈三走廊”为抓手,以社区民族工作指引为切口,以特色文旅为载体,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有形有感有效。在7个方面创新成效显著。

一是创新“以城带边、以城兴边”帮带共建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新模式。托管磨憨后,昆明市着力打造全国兴边富民示范区,由昆明主城五区和安宁市与磨憨镇6个沿边行政村建立帮带共建机制,累计投入3.61亿元,成功打造6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典范。磨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托管前的1.42万元增至2024年的2.23万元,接近昆明近郊县水平。村集体收入最高的达到102万元、是托管前的10余倍。磨憨人口从托管前的2万人增加到4万人。去年磨憨—磨丁合作区成功申报为国家民委“共同现代化试点”,成为云南省唯一入选试点。

二是创新打造“一圈三走廊”,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立足昆明“边疆省会城市”“多民族聚居”“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等特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区域协同、资源整合和特色品牌打造,以“一圈三走廊”为抓手,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一圈:围绕滇池沿岸183个村庄,推进“民族团结+生态保护”模式,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滇池示范圈。三走廊:以“北京路—人民路—环城西路—滇池路”等城区主干线为轴线,联合沿线100个社区,打造城市民族工作示范走廊;组织红军长征过昆明经过的7个县区,打造红色乡村示范走廊;以托管磨憨为契机,联合中老(中越)铁路沿线的6个州(市)25个县市(区)缔结联盟,打造中老(中越)铁路沿线民族团结进步联盟共建示范走廊。

三是创新“三维一体”构建常态化宣传教育新机制。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五史五观五认同”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覆盖实践活动,结合“万名党员进党校”“三会一课”等强化理论武装。在2772所中小学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教育、“民族团结开学第一课”“小小石榴籽章”少先队争章等系列活动,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孩子心田。在群众中组建“春城石榴红”宣讲团队,开展“三意识五认同”教育、“和谐昆明·相约北京”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化教育。

四是创新推出社区民族工作指引,打造“来到昆明就是一家人”城市民族工作品牌。出台《昆明市社区民族工作指引》,打造“民族团结+政务服务”“民族团结+社区治理”“民族团结+同心共筑”“民族团结+法治保障”“民族团结+就业服务”“民族团结+社会保障”品牌。昆明市以社区为“小切口”,通过资源整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区民族工作保障机制,持续提升城市民族工作质效。

五是创新活动载体,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创新推进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打造10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旅游线路培育“赛事经济+民族团结”双效模式,成功引进上合昆明马拉松等多个大型国际精品赛事,年均举办200余场赛事,形成“全域体育+全域旅游”新业态。在各级各类学校创新推动混班混学混宿,4所优质中学设立“民族班”“阿诗玛班”,2022年以来,累计招收学生840人。

六是创新“12345”工作机制,推进民族领域团结稳定一体化建设。我们立足昆明实际,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1条主线,制定突发事件应急、网络舆情处置2个预案,构建民族工作应急调度、城乡网格化管理、风险防范处置3个体系,建立应急处突、舆情处置、四级同步监管、多部门联动4项机制,锻造统战联络员、网格员、信息员、律师、代表人士5支队伍,持续推进民族领域团结稳定机制一体化建设。

七是不断探索行业系统创建联动创新。坚持全域联动,在巩固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N”成果基础上,探索公安系统、森林消防系统、供销社系统、教育系统、卫健系统等行业系统推进创建,进一步拓展了创建领域,厚植了创建基础,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例如,公安系统全面构建“党委领导、部门负责、齐抓共管、全警参与”的公安创建工作体系,持续深化全警对“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认识理解,全面抓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各项措施落实,以实干担当为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基石贡献公安力量。

昆明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把民族工作融入全市发展大局,带领各族群众凝心聚力搞建设、千方百计谋发展。多年来,民族工作主线突出、特色鲜明、成效显著,不断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全市上下团结基础更实,进步成色更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