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 无障碍声明

动态要闻

文章分享:

国际盲人节|聚焦 “科技助盲”,让每一位盲人都被温柔以待

2025年10月15日 15:00  |  来源:中国残疾人杂志社   

1

2025年10月15日

是第42个国际盲人节。

今年的主题是

“科技助盲,共享美好生活。”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盲人却被困于黑暗之中。

但科技的发展,

让盲人看到了光明的希望。

近年来,

一系列助残科技产品的出现,

正帮助盲人重新认识世界,

让盲人感受生活的多彩。

2

常见的致盲原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 

先天性有家族遗传,近亲结婚——近亲结婚是指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的结婚。胎儿期受到母亲的影响 ,母亲在妊娠期药物中毒、营养不良或患有其他疾病及临产时因难产而使胎儿缺氧等各种因素,致使胎儿先天发育不良,形成视中枢或眼球发育不良或其它眼疾。例如,如果母亲甲状腺机能低可导致胎儿小眼球、眼球震颤等眼疾;母亲怀孕早期受风疹感染,则可使胎儿患先天白内障、小眼球等。 

后天原因有角膜疾病,比如角膜炎,这时候就要提醒所有爱揉眼睛的朋友们了,揉眼睛容易导致角膜炎,长期揉眼睛会增加致盲风险。白内障是人人都会得的眼部疾病,可通过手术治疗切除白内障。青光眼是我国主要致盲原因之一,病理性眼压增高、视神经供血不足是青光眼发病的原发危险因素,分为闭角型青光眼和开角型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又根据发病急缓,分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还有眼睛受到外伤导致视力缺失。

3

清晰的语言和简单的词汇 

和盲人交流时,使用清晰、简单和直接的语言。避免使用复杂的词汇和太过于抽象的说法,让盲人能够更容易理解你的意思。

 带着礼貌和耐心 

和盲人交流时,要保持礼貌和耐心。不要急躁或者嫌弃,要给予盲人足够的时间去理解和回应你的话语。

描述周围环境

当和盲人交流时,应该使用描述性的语言来描述周围的环境和场景,这样盲人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处的位置和情况。

 使用身体语言和触摸 

盲人通过触摸和听觉来感知周围的环境,所以在和盲人交流时,可以使用适当的身体语言和触摸来传达信息和情感。

 提供指引和支持 

如果盲人需要帮助,可以提供指引和支持。比如可以带领盲人穿过拥挤的街道,或者帮助盲人找到所需要的物品。

4

5

大幅面盲文及触摸图形显示设备 

以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为代表研发的大幅面盲用图文显示器,表面由可以凸起和收回的点阵组成,可以把传统的图片变成可触摸的图形,使盲人通过触摸这些凸起点阵所组成的盲文或触觉图形就可顺利阅读文字和认知图片。这一成果重新定义了盲人无障碍数字阅读新方式,提供了解决盲人学习过程中数字阅读障碍的新方案。

6

盲文刻印机及配套软件 

由浙江大学研究团队研发的“彗星科技助盲”项目涵盖盲文刻印机及配套软件服务,实现各类图表文信息的盲文化互译及盲文点字图形刻印制作,可应用在视障教学、融合教育、家庭教学、公共服务、职业拓展等场景。其中, 创新研发的新型盲文刻印机框架,打破国外刻印机垄断, 将刻印机价格从几万元至几十万元下降到数千元级别, 满足了大多数盲人家庭的消费需求。

7

新型光敏蛋白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以下简称“北京脑所”)开发了一项针对因视网膜色素变性导致的失明的基因治疗技术。该技术有望利用光遗传学工具帮助全盲患者恢复光感,甚至可以让他们重建图像识别能力。

2014 年以来,已有多例全盲受试者参与了基因治疗药物的临床试验。多数受试者在接受治疗后,表现出积极的恢复迹象,如感知光源、识别视标等。

8

智能助盲帽 

智能盲帽,或称为智能助盲帽,是一种专为视障人士设计的无障碍智能辅助设备。这种帽子形似鸭舌帽,集成了多项高科技功能,以帮助视障人士更好地获取外界信息,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智能盲帽通过内置的摄像头和雷达系统,能够实时捕捉周围环境的信息。 当检测到前方有障碍物时,帽子会通过声音提醒使用者,避免发生碰撞。借助先进的计算机视觉技术,智能盲帽能够识别并朗读出使用者眼前的文字信息,如路标、菜单、书籍等。这为视障人士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他们能够独立完成阅读、购物等日常活动。智能盲帽配备了 GPS 定位系统,能够实时提供使用者的位置信息。通过连接手机 APP,亲友可以远程查看使用者的位置,并在必要时提供导航帮助。

9

导盲六足机器人 

由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导盲六足机器人,具有视觉环境感知功能,可以通过室内外高精度同步建图与定位,实现机器人的定位与导航。同时, 机器人集成听觉与力觉交互方式,可根据盲人的语音指令,实现准确识别、快速响应,语音识别准确率为 90% 以上,响应速度在 1s 之内。机器人通过盲杖引导盲人行进并动态调速,盲杖可以实现盲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力觉交互,通过盲杖向盲人提供牵引力和转向力矩,引导盲人前进和转向,同时盲人可以推拉盲杖来动态调整机器人行走速度,最大速度可达4m/s,以满足盲人慢走、快走、跑步等出行需求。

10

EagleMovie 无障碍电影智能制作系统 

由浙江大学研发团队研制的 EagleMovie 无障碍电影智能制作系统能够自动完成字幕转录、配音、无障碍旁白生成以及剪辑合成工作。其利用字符识别技术准确转录字幕并识别旁白间隙,利用多模态大模型强大的视频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以生成高质量的无障碍旁白,再利用语音合成技术进行配音,通过集成音视频处理框架FFmpeg 自动完成剪辑工作,同时还提供用户友好的界面。与现有的制作方式和工具相比,它能极大地提高制作效率和质量,更好地满足视障群体对无障碍电影的需求。

11

智能手机读屏技术及AI 读屏 

读屏技术可以将屏幕上显示的文字、图标、按钮等有效视觉信息转化成语音输出,并提供相应的操作提示和反馈。通过这种方式,视障者就可以听到屏幕上发生了什么, 并根据语音指导进行相应操作。不仅可以让视障者使用普通的手机App,还可以让他们享受一些专为视障者设计的App。

AI 读屏技术通过应用手机搭载的智能体,像人类一样识别出手机屏幕上的内容,然后一步一步按人类的思维逻辑完成常见的诸如线上购物、朋友圈点赞评论等功能。AI 读屏的工作流程包括模糊意图理解、复杂任务规划和任务自动执行三个步骤,改变了人机交互模式,更方便视障者使用手机。

12

新型人工光感受器 

光感受器退化,是致盲的重要原因。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团队,致力于研发新一代的人工光感受器。他们制作出一种通过太阳能自主发电的人工感光材料,将其植入眼底,无需任何供电设备,只要有光就能自动运行。在无光环境中,使用者可借助外部发光设备看外界, 比如佩戴 VR 眼镜。如今,研究进展已证实两个关键点: 其一,该装置在人体内的安全性得到充分验证;其二, 它能显著促进光感的恢复,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视觉功能的恢复。

13

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智能眼镜 

AR(增强现实)和VR(虚拟现实)智能眼镜在视力障碍方面的应用正在快速发展。

增强现实(AR)是数字信息与用户环境的实时集成,可以通过放大图像、增强对比度或调整色彩,帮助低视力患者更清晰地看到周围环境,通过实时图像识别和增强现实技术,帮助视力障碍者识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文字或路标。

虚拟现实(VR)眼镜将用户置于计算机生成的类似于现实的环境中,可以模拟不同的视觉环境及各种场景,为视障者提供虚拟体验,从而进行视觉感知和协调能力训练、职业技能培训或社交互动。

14

iAVT 视知觉学习训练方法 

iAVT 是一种全新的视知觉学习训练方法。该技术能够根据患者的视野功能情况进行自适应主动训练,提升神经元功能,有效改善视野缺损。该技术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主动健康和人口老龄化”支持的《面向视障人群的视功能评估、助视补偿和代偿、康复训练技术的研究及相关产品研发与应用》项目形成的成果之一。iAVT 融合了脑科技、视觉科学、眼科学以及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大脑可塑性,精准评估并高效修复视觉功能的缺陷或退化,将为视力残疾预防和康复提供有效支持。

没有色彩,

不代表生活就只有单调;

没有阳光,

不代表身边就只剩冷漠。

一句简单的关怀,

一个暖心的动作,

用我们的光明,

照亮他们的世界。

让每一位盲人,

被世界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