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要闻
残奥之路 科技之光丨残奥会为无障碍环境建设带来机遇
一个无障碍的城市环境,不仅是残疾人,还是老、弱、病、妇、幼等弱势群体的共同需求,一座文明的城市,也理应为所有人创造一个平等、友好、公正的环境,让人们无差别地参与社会生活,在这方面,中国借举办国内外残疾人体育赛事和科技迅猛发展的东风,一直在努力实践。
▲中国借举办国内外残疾人体育赛事和科技发展的东风,无障碍环境建设迅猛发展。以比赛场馆为例,各个竞赛场馆从场馆入口到各个功能区均实现功能完善、安全舒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图CFP)
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残疾人与社会环境研讨会”上,多部门联合发起“为残疾人创造便利的生活环境”的倡议,北京试点改造王府井等4条大街、修建第一条盲道、开通第一条无障碍公交专线,由此开启了城市无障碍建设的先河。到了2005年,北京、天津、上海、大连等12个城市获得首批“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称号。
然而,中国真正迎来无障碍建设快速发展阶段,则是在筹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过程中。借由残奥会,“无障碍”的概念从赛场内延伸到赛场外。除了北京残奥会各竞赛场馆及非竞赛场馆无障碍设施全部达标外,北京的重点景区、宾馆、饭店、银行、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都实现了通行无障碍。另外,北京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导盲犬使用和管理的通告》,规定导盲犬作为特殊犬类,被允许随盲人出入所有比赛场馆、竞赛场和公共场所。尽管只是临时性的法规,但无疑为中国导盲犬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在筹备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7年间,中国通过了新的残疾人无障碍权益保障法律,并投资超过1.5亿元在全国新建1.4万个无障碍设施,相当于过去20年相关投资的总额。其中超过1700万元用于新建60个热门旅游景点的无障碍设施,以实际行动改善了残疾人的出行生活。
在顶层设计之下,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也投入到无障碍环境建设中来。在中国顶尖互联网企业——腾讯公司内部有一个暖心的小故事:2010年,公司创始人马化腾收到了一封特殊的邮件,一位视障网友在信中感谢腾讯打造了一款盲人能够使用的QQ邮箱,他进一步询问是否可以开发定制版本的QQ,去掉烦琐的设置界面和反复出现的验证码,让盲人也可以方便登录?马化腾看完深受触动,亲自布置技术团队,一个月后,QQ定制版本上线。仅这一项改进,最终让至少1000万视障群体受益。
这段故事还有一段“前奏”:2009年,一位腾讯QQ空间的员工来到深圳图书馆“无障碍阅览室”,发现里面的盲人不是在读书,而是在打电脑,他现场了解盲人使用QQ空间和邮箱产品的情况,发现还有很多不便,回到公司他就和同事讨论,自发对邮箱进行了无障碍改造,这才有了后来马化腾收到的“特殊来信”。
这两段故事,也映射了中国科技企业开始自发参与无障碍建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此之前,公众或多或少存在一种认知误区:残疾人存在某些机能缺失,无障碍等辅助性工具是对他们的一种帮助和补偿,但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广大残疾人的合理需求,或许恰恰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的推动力之一。因此,帮助残疾人而引发的科技创新,本身就意味着一场生产力变革。
21世纪20年代后,无障碍科技正在从量变到质变。《中国残疾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年度纵览(2023)》显示,目前中国已经催生了一大批现代科技助残企业,它们以全体残疾人或者某一类残疾人为目标群体,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为手段,致力于给残疾人带来便捷、安全、温馨的生活。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创造性地采取了诸多科技手段,运用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满足了残疾运动员的多样需求。
在北京冬残奥村,无障碍便捷智能管理平台实时显示着各公共空间的人流量、无障碍车位数量、共享轮椅位置与租借信息等。当运动员一入住,便会收到一本运动员手册,扫描最后一页的二维码下载APP,整个冬残奥村无障碍卫生间、坡道、盲道、电梯等无障碍设施信息便呈现在屏幕之上。例如,该APP可以推荐最近的无障碍卫生间,并对满足无障碍要求的路线进行最优计算,提供导航服务;在客房内,残疾运动员可以通过手机APP或智能控制面板使用灯具、空调、窗帘等设施。这也让许多外国残疾运动员感慨道:“中国的冬残奥村是历届冬残奥会最‘智慧’的冬残奥村。”
从夏季残奥会到冬季残奥会,“有爱无‘碍’”早已蕴藏于北京的边边角角,一批特殊体验官也对无障碍环境进行了真实检验。
2023年6月,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并于9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专门法律。从1982年,我国将国家和社会帮助残疾人劳动、生活和教育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推动无障碍环境法律制度建设的开始;到2012年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以及地方配套规定陆续颁布,共同构成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的主要法治依据;再到2023年,从“条例”上升为“法”,这是一步大跨越。
2023年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是《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后的首个残疾人大型国际赛事。在打造无障碍环境方面,杭州推出了12轮无障碍硬件问题排查;升级维护坡道、盲道、升降机、卫生间等在内的14万个无障碍点位;设立380个手语无障碍服务点,推出数百辆无障碍巡游出租车;创新研发“无障碍服务在线”平台,提供无障碍交通出行、24小时智能在线手语翻译、检察院无障碍公益诉讼等一站式集成服务……
▲信息无障碍建设事关残疾人的切身利益,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残疾人对信息交流无障碍有着越来越多元、越来越具体的需求,各种各样的无障碍在线小程序也随之应运而生,用户可以在线一键呼叫打车、买票、导航、预约在线翻译,还可以预约免费观看无障碍电影。
在赛场之外,通过语音输入付款金额,根据声纹即可完成支付;出行时寻找一辆无障碍出租车,打开“礼帽出行”APP或小程序,就能在线预约……这样的无障碍服务,在杭州成为日常。如今,这些宝贵的体育“遗产”,也应持续监管维护以长久惠及当地。
近年来,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神经科学等学科交叉促进了无障碍产品、服务以及技术支持的进步,这些能够让失能失智、重度残疾人等最需要帮助的群体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得到一定支持,让他们的生活更有尊严。
正如,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院长邵磊所说:“无障碍建设的收益不一定是立竿见影、完全与投入同步增长,可能你投入100%进去,当下的收益只有1%,但它一定是有长期收益的,当投入到一定程度、达到了临界值,它的收益才能涌现出来,这个收益还可能出现爆发式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