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要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重要论述(二)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要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关键要抓住以下四点。一是要抓重点,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二是要抓实在,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决不能开空头支票,也要防止把胃口吊得过高,否则就会失信于民。三是要抓持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长期任务来抓,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四是要抓组织,各级干部要带领群众一起干,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而不能领导热群众不热,也不能群众热而领导不热。
——《在海南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2013年4月10日)
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要牢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道理,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要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带头学雷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忱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
——《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5月4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80-281页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当代青年在学习工作生活条件总体改善的同时,在成长成才、身心健康、就业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等方面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比如,我国每年有六百多万的高校毕业生,有大量城乡贫困家庭青年,有大量残疾青年,有大量在城市和乡间流动的农村青年,有几千万农村留守儿童,他们面对着很多难题,迫切需要帮助。团组织有责任去关心、关爱、帮助他们,让大家看到身影、听到声音,通过做工作既帮助了他们,又可以活跃基层团组织。
——《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的讲话》(2013年6月20日)
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要处理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的关系、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需要和可能的关系、住房保障和防止福利陷阱的关系。只有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才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同时,总有一部分群众由于劳动技能不适应、就业不充分、收入水平低等原因而面临住房困难,政府必须“补好位”,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
——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2013年10月31日
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对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共同努力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二〇一四年春节前夕赴内蒙古调研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的讲话(2014年1月28日),《人民日报》2014年1月30日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步,经济总量已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作为有着十三亿多人口的国家,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无疑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中国经济总量虽大,但除以十三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第八十位左右。中国城乡低保人口有七千四百多万人,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有一千多万人,几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和落户城镇,还有八千五百多万残疾人。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还有二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差不多相当于法国、德国、英国人口的总和。今年春节前后的四十天里,中国航空、铁路、公路承载了大约三十六亿人次的流动,相当于每天都有九千万人在流动之中。所以,让十三亿多人都过上好日子,还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目前的中心任务依然是经济建设,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年4月1日),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100页
助残先进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社会各界人士,也堪称楷模,引领社会风气。“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爱无疆、仁者爱人。这种舍己为人、乐善好施的高尚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
希望各位助残先进把助残善举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把爱传播给更多群众,鼓励更多人加入到扶残助残行列中来。
——在会见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时的讲话(2014年5月16日),《人民日报》2014年5月17日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36页
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美国的七分之一,排在世界八十位左右。按照我们自己的标准,中国还有七千多万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则还有两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中国城乡有七千多万低保人口,还有八千五百多万残疾人。这两年,我去了中国很多贫困地区,看望了很多贫困家庭,他们渴望幸福生活的眼神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2015年9月22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684页
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针对特定人群面临的特定困难,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2015年10月29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32页
“十三五”时期,财政收入不可能像原来那样高速增长,要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的关系,既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保障民生力度,也不要脱离财力做难以兑现的承诺。要重点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在此基础上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领域民生工作。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2015年10月29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32-833页
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持续改善民生,特别是要提高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推进教育公平。要实施精准帮扶,把钱花在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针对性帮扶上,使他们有现实获得感,使他们及其后代发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2月18日)
大爱无疆,医者仁心,医护人员要树立把伤残人当亲人的思想,为伤残人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
——在河北唐山市考察时的讲话(2016年7月28日)《人民日报》2016年7月29日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置金融风险必然带来一些挑战,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深入细致做好社会托底工作。要完善各项社会政策,努力提高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要针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加强帮扶,保障基本民生。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2月14日)
要把握妇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针对性地做好联系妇女、服务妇女各项工作,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最普通的妇女特别是困难妇女身上,格外关心贫困妇女、残疾妇女、留守妇女等困难妇女,为她们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
——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讲话(2018年11月2日),《人民日报》2018年11月3日
要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全面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保、社会治安等问题,集中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要着力抓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防范重特大自然灾害、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时的讲话(2019年4月15日-17日),《人民日报》2019年4月18日
积极发展养老、托幼、助残等福利事业,人民群众不分城乡、地域、性别、职业,在面对年老、疾病、失业、工伤、残疾、贫困等风险时都有了相应制度保障。
要健全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健全退役军人保障制度,健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
要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深入推进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要坚持传统服务方式和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特点,提供更加贴心暖心的社会保障服务。
——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2021年2月26日)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要针对特困人员的特点和需求精准施策,按时足额发放各类救助金,强化临时救助,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要补齐农村社会福利短板,加强对农村老年人、儿童、“三留守”人员等特殊和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要加大对因疫因灾遇困群众的临时救助力度,做好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工作,保障流浪乞讨人员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关心关爱精神障碍人员,坚决杜绝欺凌虐待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违法行为。
——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的讲话(2022年3月6日)
康复国际是残疾人事务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组织,为维护残疾人尊严、保障残疾人权利、增进残疾人福祉作出了不懈努力。中国积极支持康复国际工作,用实际行动推动发展中国家残疾人事业发展、增进国际社会对残疾人的关心,为国际残疾人事业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对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将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推进国际残疾人事业交流与合作,不断增进人类健康福祉。
——习近平向康复国际百年庆典致贺信(2023年5月21日,新华社)